【企业文化】《集邮与党史》之二十九:关于陈嘉庚的邮票

日期:2021-04-28    阅读数:

  

1984年10月21日,我国邮电部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著名爱国侨领的深深怀念,发行了一套陈嘉庚诞辰110周年纪念邮票。此套邮票共2枚,由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黄里设计。
此套邮票共两枚,其中第一枚为《陈嘉庚像》邮票。图案是嘉庚先生的一幅钢笔油彩画像,背景是他的诞生地颖川世泽堂。陈嘉庚先生站在颖川世泽堂这座小小的瓦房前,仿佛回乡见到村童无书可读,感怀至深,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兴办学堂,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透过他那健壮魁梧的身体,宽阔的胸廓,似乎可以看到一颗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他透过眼镜的炯炯目光,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祖国,神态端庄,雍容大度,表现了这位爱国老人的刚强意志和崇尚真理的可贵品质。房顶上的飞檐强调突出,以景寄情,寓意嘉庚先生毕生兴学的雄心壮志。
 


      第二枚为《集美学村》邮票。图案描绘了集美学村雄伟壮丽的外观。1923年由嘉庚先生命名的集美学村主要建筑15层南薰楼和道南楼,既具有中国古代殿宇重檐的楼阁式风格,飞檐凌空,琉璃瓦屋顶富丽庄重,又融进了西方建筑的艺术特色,校舍高大宽敞。金碧辉煌的学村建筑,鳞次栉比,簇拥着郁郁葱葱的奇花异木,倒映在波光粼粼的碧海之中,犹如缥缈虚幻的海市蜃楼,创造了一种优雅娴静的意境,令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陈嘉庚这位爱国老人。

     邮票文化,复印历史,抚今追昔。如今集美学村有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教职工和学生总数已达数万人,另外还有规模宏大的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水族馆、音乐馆、美术馆、游泳池、医院、大礼堂、航海俱乐部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座学村,集美学村好似一座丰碑,铭刻着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振兴中华,毕生奋斗,倾资办教育,培养造就大批人才的特殊功勋。
 

 
      为人敬佩的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因为那是他的心愿。  
 

 
      1984年2月9日,在厦门经济特区视察的邓小平来到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并参观了集美陈嘉庚纪念馆,深为感佩。回北京后,他便挥毫为即将出版的《陈嘉庚画册》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这是他将毛泽东为陈嘉庚书写的一件条幅:"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借用过来的。这件条幅,毛泽东曾在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时送给陈嘉庚的题书。
 

 
      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从1940年开始与中国共产党人结识,随着交往的深入,彼此友谊逐渐加深。其中,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关系尤为密切,共同的爱国、爱民和爱党之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在陈嘉庚的心目中,毛泽东才华出众,思想深邃,谈吐不凡,目光远大,是非常值得崇敬和已经做了许多大事的历史伟人。他曾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多次表达这一看法。
 
      学习党史,回忆1937年,国内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海外华侨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热潮。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侨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0年,正值国难当头,抗日战争转入艰难的相持阶段。为了支援祖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作为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受侨众重托,在南洋组团回国慰劳前方将士,并考察祖国各地的实情。1940年3月,陈嘉庚一行首先来到重庆,并考察了一个多月。陈嘉庚到成都时,正值蒋介石也在成都。蒋介石设宴招待陈嘉庚,席间,蒋问:“陈先生到成都后,是否他往?”陈嘉庚答:“兰州、西安。”蒋又问:“尚往别处否?”陈嘉庚知其意,即答:“延安如交通方便,也要去。”蒋介石听后,竟破口大骂起共产党来。陈嘉庚视其声色俱厉,便答:“我受华侨委托,回国慰劳考察,只要交通无阻,我不能不亲自前往,以尽职责。俾回南洋方可如实向华侨报告。”蒋介石对陈嘉庚的答复颇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只说:“要去亦可,但勿受欺骗。”
 

 
      陈嘉庚考察之后深感失望的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所闻不外是官吏营业,机关滥设,特务横行,民不聊生;所见长衣马褂,脂粉旗袍,灯红酒绿,车马如龙;倡‘新生活’而污秽满目;夸‘民主’而钳制舆论;谈‘抗日’而销售敌货”。他在重庆实地考察的结果,“绝无一项稍感满意,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合耳”。更为严重的是,“那些国民党中央要员都是身居国家要职,但都假公行私,贪污舞弊,生活奢华。那些人都是四五十岁,既不能做好事,又不会早死,他们至少还要尸位二三十年,中国的救星不知在哪里,即使出世了,或者还在学校读书,恐怕还须三十几年才能出来担当国家大事,国家前途深感忧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像一块大石头压在陈嘉庚的心中,沉甸甸的。
 
      正当此时,毛泽东从陕北拍来电报,盛情邀请陈嘉庚访问延安。此前,陈嘉庚已有意访问延安,不过他对延安知之甚少,所闻谣言则甚多。因此,他是抱着“重庆蒋方既无可挽回,但未知延安方面如何”的复杂心情,决心前往探明真相,才不负南侨之重托。一路上,他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直到5月底,终于到达了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延安。
 
 

 

   陈嘉庚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办公室兼住所的窑洞里会见了他。陈嘉庚曾这样描述当时会见的情景:“下午4点,余与侯君乘车赴毛主席之约,到时毛君已在门外迎接。其住居与办事所亦是山洞,大小与余寓略同。屋内十余只木椅,大小高下不一,写字桌比学生桌较大,系旧式乡村民用家私,盖甚简单也。毛君形容相貌,与日报所载无殊,唯头发颇长,据言多病,已两月未剪去,或系住洞内寒冷所致。余言:‘何不另建住屋,敌机如来可进洞内。’答:‘亦有此打算。’又言他办公事多在夜间,鸡鸣后始睡,故日间须下午乃起床。余云:‘何不改日工作,身体或健康。’答:‘十多年如是,已成习惯。’……”

  陈嘉庚当时对中共进行反摩擦斗争不理解,他认为在国共两党关系的问题上,共产党应多做让步,要以团结求团结。毛泽东耐心地向他解释:因为国民党中的顽固派企图消灭我们,他们日思夜想的是扫除共产党这个障碍,以便毫无顾忌地投降日寇。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对他们政治上、军事上的进攻给予适当的还击,才能使他们承认进步势力及各抗日党派、团体的地位,不敢轻易同敌人妥协,不敢轻易发动全面内战。我们的政策是以斗争求团结。若以团结求团结,不但团结搞不成,进步势力会横遭摧残,统一战线也必将破裂,全国将重新陷入内战之中,还会亡党亡国。毛泽东还说,我们承认国民党是第一大党,拥护蒋委员长是全国抗战的领袖,拥护中央政府的领导。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三民主义,组织基础就是国共两党,二者失去了任何一方,统一战线都不能设想。因此,我们的总方针是团结,但只有在进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谈话后,毛泽东又请陈嘉庚等人吃了晚饭,晚上朱德、王明一起陪同陈参加文艺晚会。
 


  陈嘉庚是个讲究实际的人。他一到延安,就十分注意观察共产党领袖们的日常生活,他不但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一天,毛泽东宴请陈嘉庚吃晚饭,桌上只有白菜、咸萝卜干,外加一碗鸡汤。毛泽东说:“我没有钱买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地送来的,母鸡正下蛋,他儿子生病还舍不得杀呀!”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办公室的摆设也十分简单:一张陈旧的办公桌、几个长短高低不等的木头凳子,墙壁上挂一张作战地图。所有这些,陈嘉庚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后来,毛泽东又几次来到陈嘉庚先生的住所,与他交谈,或同午饭,或同晚餐。在交谈中,陈嘉庚一再表明海外华侨希望国共两党加强团结、一致对外的意愿。毛泽东向他讲述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并请陈嘉庚将此意转达蒋介石。毛泽东还表示将不负海外侨众的厚望,希望陈嘉庚先生回南洋后,向海外侨胞据实报告在延的见闻,陈嘉庚一一答应。
陈嘉庚在延安实地考察了8天,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延安各界人士、华侨学生分别见面,自由交谈。同时,还深入考察了延安城区、学校、工厂和商店。考察结果是“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见青天”。延安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国福民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前此忧虑建国未有其人,兹始觉悟其人乃素蒙恶名共产党人物”。陈嘉庚在延安看到了抗战的前途和祖国的希望,心中忧虑一扫而光,压在胸中的大石头从此落了地,心情也愉快多了。他从延安归来后,高兴地对好友马来西亚爱国侨领庄明理说:“我未访延安前对中国前途甚为悲观。以为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已做了许多大事,此人现在正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陈嘉庚对毛泽东有过这样的评价:“就毛主席而言,文武才干,英明智慧,不但为我国历史所未有,亦为世界所仅见。”
 

 
      陈嘉庚的延安之行,是他一生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从感性到理性,从朴实、直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将重庆与延安,国民党与共产党,蒋介石与毛泽东,做了一番实实在在的比较之后,就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拥护对象确定为后者,并从此与共产党结下了风雨同舟的不解之缘。
 
    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给陈嘉庚发去电报,邀请他回国参加即将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陈嘉庚于6月4日来到北平,7日,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接他到西山同毛泽东主席晤谈。会见时,朱德总司令和刘少奇同志也在座。延安一别,转眼9年过去了,故人重逢,彼此都感到分外亲切。当时,国民党大势已去,全中国解放在即,也许是因为时局的发展证实了自己延安之行后的预见,陈嘉庚显得很激动。相互问候饮食起居之后,陈嘉庚即对解放大军胜利过江,南京、上海相继解放表示祝贺,谈自己在北上途中得悉这些消息时的心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接着,他向毛泽东介绍了南洋华侨的情况,并对家乡福建何时能解放表示关切,希望中央派得力的文才武将去管理福建。当毛泽东答复已决定派张鼎丞、叶飞前往时,陈嘉庚很高兴。6月15日,陈嘉庚作为海外1000万侨胞的首席代表,出席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并于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他把全部财产贡献出来,用以建设厦门大学新校舍和集美学村。陈嘉庚回国定居后,毛泽东对他的生活起居、生命安全非常关心,还有书信往来。
 
      1961年8月12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陈嘉庚一生办学长达67年,他的爱国之心,教育之心,始终痴心不改。陈嘉庚是中国华侨界的名人,他倾资办学的故事感人至深。陈嘉庚有了钱,钱用在什么地方呢?他的初心就要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好事。孙中山在策划反清革命的时候,来到了新加坡,陈嘉庚全力支持他,多次拿出巨额资金,支援革命。他和广大华侨一起,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陈嘉庚的钱更多的是用在办教育上。他早就感到,中国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是国家不能昌盛的重要原因,必须启迪民智,所以首先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兴办起了学校。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有人评价:“陈先生的财富,是完全献给大公的。陈嘉庚的名字代表着博爱和牺牲。”
 
      陈嘉庚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为纪念陈嘉庚先生毕生倾资兴学做出巨大贡献,在1990 年3月31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1月9日新发现的第2963号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陈嘉庚永远是中国民众心中的明星。
 
 
秦寄翔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