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环境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节能减排做贡献

日期:2022-06-20    阅读数: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文章,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讲话,更激励我们作为民营企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节能减排,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成为全世界发展的共同课题。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上述宣言的起草工作,并在会上提出了经周恩来总理审定的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团体在每年6月5日前后举行保护环境、反对公害的各类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这一天发表有关世界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

  在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二)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

  保护世界环境的工作包含方方面面,其中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重大。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具体的节能减排要求就是: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三)智能电蓄能供热助力“双碳”目标,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我国将在未来十年内成功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新型绿色电力网络、高效能源和低碳交通为主要创新型经济体。低碳绿色转型要求我们减少对传统高耗能能源、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各种生产流程的数字智能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调峰。而电力市场的峰谷电价改革、降低新能源市场准入门槛、开展碳排放权的交易等等也会催生出更多的市场商机。

  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由此,长期来看,新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动能已经呼之欲出,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做为零碳工业、新能源的基础,储能蓄热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周期长、成本低等优点,据相关专家测算储热成本大概可以做到储电成本的1/10甚至更低,相比其它储能技术,储热更适合大规模储能的需求。

  在2030、2060双碳目标下,高温储热技术有望在清洁供热、火电调峰、清洁能源消纳等方面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秦皇岛华电测控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具有适用范围广、绿色环保、安全稳定等优点,是目前大规模中高温储热技术的首选,可广泛应用于火电灵活性改造、清洁供热、可再生能源消纳等领域。

  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安全可靠、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型系统。以实现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形式储存在储热介质内,供全天使用。对于充分利用电网低谷电力,增加电力有效供给,提高电网的负荷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技术优势在于:

  1.平衡优化电网,充分利用低谷电,提高电网负荷率。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采取错峰避峰措施,有效的利用晚上富余电量储热供热,由于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使用电能供暖价格优惠,且系统根据供暖需求变化按需运行,运行费用低;

  2.安装灵活方便。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安装布置,即可集中安装又可分散安装,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地资源,不须烟囱和燃料堆放场所。

  3.可直接使用 10KV 电压等级进线,有效避免了使用普通电锅炉设备所需的用于变压器、低压柜、低压电缆设备和施工上的大量投资。

  4.热效率高,热源输送方便,热损失小。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转换效率在96.5%以上,采用纳米绝热保温材料,保温效果好。启停调节方便,比燃油锅炉、燃煤锅炉、燃气锅炉更节能。

  5.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安全可靠。设备采用自动控制,快速平稳的控制机组加热装置的循环投切。并且具有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压力超限保护等多种保护,实现了机电一体化,不需专职运行工,节省费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事故。实时记录运行状态和曲线,可远程控制,实现无人值守。

  6.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运行可靠,故障率低,日常维护量小,储热体有效寿命可达到15年以上,运行维修成本极低。

  7.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保护环境、造福大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无黑烟、灰尘、氮氧化物,没有废物需要处理,无噪声、无污染,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最为优势。

  8.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配合太阳能集热系统进行供热。节约运行费用。

  9.可根据客户要求按时、按区、按需分配能源,节约供热成本。

  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应用于燃煤电厂、光热电站,将储热和传热介质合为一体,简化了整个电站设备组成,有利于后期的运维。同时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功率波动,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电网平稳性输出,缓解新能源电力发展过程中的限电问题。

  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可以将弃风、弃光电、低谷电等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减少用户用能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可实现削峰填谷,平滑光电、风电的输出功率,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为食品加工、纺织等企业提供稳定持续的蒸汽、热风等高品质热源。

  智能电蓄能供热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的能源的互补耦合,为用户提供高效智能的多种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的融合,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优化能源结构。

  总之,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秦皇岛华电测控集团有限公司将以贯彻习总书记讲话为指针,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积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在实处,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