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66+2科普话题之十八:关注血糖变化及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日期:2022-04-05    阅读数:

  

  在重视66+2科普话题之十七:“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之“第一高”之后,重视另“一高”即血糖高也有现实意义。正如《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一部分,关于基本知识和理念中的第十八条,明确强调的那样:“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糖尿病 (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症状,一些Ⅱ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在临床症状上,常伴有皮肤瘙痒的伴发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从科普角度需要知道,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一是遗传因素。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着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是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是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

  四是生活习惯因素。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不健康饮食、缺少体育运动等,而这些因素往往与城市化、机械化和工业化相联系。人们通常称之为“富裕病”或“行为与生活方式病”。进入新世纪之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情况随处可见,尤其是我国的许多人,缺乏这方面的健康意识,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的时候,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所以,由于对糖尿病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一些人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加上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加上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等;这些健康透支的生活方式势必导致糖尿病人数量的增加。

  从大数据看到糖尿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21 年 12 月 6 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官方网站发布了 2021 年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 5.37 亿例,全球约 1/10 的成年人受到影响。与 2019 年相比,糖尿病患者增加了 7400 万例,增幅达 16%。预计到 2025 年,糖尿病患病率将进一步上升至 12.2%,患病人数将增加到 7.83 亿例。2021 年约有670 万人死于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占到了全因死亡人数的 12.2%。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医疗卫生支出将近 1 万亿美元,占总医疗卫生支出的 9%。

  中国面临的糖尿病防控形势严峻。根据《2021 IDF全球糖尿病概览(第10版)》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达到1.41亿,患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足足多了一倍。这其中90%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我国是西太平洋地区每年死于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死亡人数近140万,这相当于每天有超过3826名中国患者死于糖尿病,也就是说,每过22秒就会有一名中国患者因糖尿病失去生命!而今,在中国,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0.25%,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我们不得不承认,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显现,我国康养的任务负重前行;另一方面糖尿病正逐渐年轻化,侵袭着年轻人的健康,又给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敲响了警钟。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棘手、需要终身控制的疾病。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递增,糖尿病仍在肆虐全球,升级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谋害人类健康的3大杀手之一。患者得了糖尿病之后,还不得不面对各种并发症的威胁:它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引发肝病、肺病、肾衰竭、肠胃病;它是导致失明的“罪魁祸首”;它并发各种感染,甚至有时只是肢体受到一点小损伤就不得不截肢;它导致性功能障碍,影响家庭幸福;它使女性患上阴道炎,产下畸形儿。从眼睛到双足,它伤害患者全身各个器官,给患者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甚至还可引起猝死。在一些医生看来,糖尿病的可怕是因为糖尿病是一个终身代谢性的疾病,在临床上属于不可治愈,只能终身服用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而服药并不能完全治愈糖尿病,也无法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将在痛苦、焦虑的状态中度过余生。

  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中医中称为“消渴症”,对其最早记载,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其对消渴症的描述:“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而在西方国家,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书写在纸莎草上的文献上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或许这应该是考古学上,追溯到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试图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描述糖尿病。直到1675年糖尿病才被命名,那年英国托马斯·威廉(1621-1675年)医生描述病人的尿“甜如蜜”。到了1815年,法国化学家谢富勒尔才从患者尿液中证实那是葡萄糖。

  关于联合国糖尿病日:是每年的公历11月14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标志是一个蓝环――糖尿病的世界性的象征,它已成为联合抗击糖尿病宣传运动的一部分。这个标志是在2007年通过的,用以标志联合国糖尿病日决议的通过。这个蓝色圆圈标志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对于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个圆圈都象征着生命和健康。蓝色反映了所有国家共同拥有的天空并且它也是联合国旗的颜色。

  2021年糖尿病日的口号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就是告诉民众,要提高健康素养,要“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一是重视血糖监测。即是对于血糖值的定期检查。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1)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2)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原,空腹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3)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萄糖。血糖指数是糖尿病患者的最大挑战,因此,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以空腹血糖为例,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浆检测出的血糖值,能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如今也有新的观点,正常指标略有提升,而且与年龄段有关。

  二是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危险因素是指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率的因素,糖尿病的发生与这些因素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尚无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因素的致病效应,但是当消除该因素时,个体的糖尿病发生概率也随之下降。存在一个或多个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个体组成糖尿病高危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非高危人群高。糖尿病危险因素是近年来,研究者对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糖尿病病因的探究。这些可能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预防提供了切入点,例如改变不良饮食结构、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戒烟限酒等,这些可以避免的危险因素使得预防糖尿病成为可能。

  三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是糖尿病预防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人的认知是治疗糖尿病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糖尿病科普的意义重大。糖尿病即新的生活方式病。提高健康素养,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据有关文献报道,人类的糖尿病80%与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的导致糖尿病因素是能够人为地加以控制的。只要人们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就可能拒糖尿病于体外。由于形形色色的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因此,糖尿病的预防要从日常人们的衣、食、住、行着手。按照专家的观点,在“心态、营养、运动”三个方面做好生活方式的文章,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应当重视糖尿病,需要重视治疗,必须及时请教专业医生,不能讳疾忌医。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更需要重视预防,需要认识“曲突徙薪”成语的意义,认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意义。预防糖尿病,功不可没。古语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意思就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治未病”在营养健康里面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未病先防,一个是既病防变,另外一个是愈后防复。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人群健康,只有预防能做到。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前50年,美国政府由于片面强调治疗照顾而忽视了预防,50年间政府的卫生经费增加了10倍,但国民的健康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改善。1979年美国卫生福利部在《健康人民》一书中提出:“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增进国民的健康,最重要的工作是集中医疗和社会资源,投注在疾病预防上面。”书中宣称:“预防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足以提出改善健康的良好建议。”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是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缓解医疗压力、解决医改难题的突破口。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要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也就是说,预防多投入1元,治疗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所以,大健康观念的转变要将治已病的思路转向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这是医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让不生病、少生病与治好病并重,才能使全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加强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需要从提高健康素养做起。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