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66+2科普话题之八:关于接种疫苗的意义

日期:2022-02-15    阅读数:

  

  在笔者的记忆里,接种牛痘疫苗的印象极为深刻。我们每个人的胳臂上,都留下终身的疤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明白了接种疫苗的意义。《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一部分,关于基本知识和理念中的第八条,明确了“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疫苗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我国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有: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A+C群流脑疫苗、卡介苗、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炭疽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钩体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我国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1个月内应办理预防接种证;每次接种疫苗时应携带预防接种证;儿童在入托、入学时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儿童监护人应按照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效果与接种起始时间、接种间隔、接种途径、接种剂量等均有密切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因故错过接种的要尽快补种。

  在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如影随形,并伺机制造灾难。如公元6世纪的东罗马帝国,鼠疫的盛行,引起当时人口的衰减远远大于战争;18世纪被带到新大陆,致死率极高的天花病毒,几乎引起了印第安土著的灭族之灾;之后,霍乱、狂犬病、麻疹、白喉等,几乎每一次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都会引起大量人群死亡,或者留下终身残疾。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持续了上千年,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投资最小,效益最大的一项预防措施。疫苗的发明和预防接种是人类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疫苗接种的普及,避免了无数儿童残疾和死亡。世界各国政府均将预防接种列为最优先的公共预防服务项目。随着医学的发展,传染病相关细菌,病毒的分离,各类针对性的疫苗纷纷被研制,预防接种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写入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中。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经济凋敝,文化落后,生活贫困等问题,生产疫苗的单位少,产量低,设备简陋,质量差,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条件接种疫苗。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白喉流行之日,白喉抗毒素奇货可居,金条论价;天花发生之年,牛痘苗无处可觅,斗米颗痘"。这就是旧社会中国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后,越来越重视免疫防护工作。我国通过接种疫苗,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我国是从1978年开始进行计划免疫,有计划的对所有适龄儿童实施疫苗接种,随着我国疫苗研制进展,在之后的数十年中,可预防传染病种类不断增多,一些传染病已被完全消灭。实践证明,通过口服小儿麻痹糖丸,自1995年后,我国即阻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使成千上万孩子避免了肢体残疾;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上世纪中期,我国麻疹年发病人数曾高达900多万,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不到6000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前,白喉每年可导致数以十万计儿童发病,2006年后,我国已无白喉病例报告。上世纪60年代,我国流脑发病最高年份曾高达304万例,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低于200例;乙脑最高年份报告近20万例,2017年发病数仅千余例。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世界关注的一个指标来看,我国期望寿命的提高,离不开计划免疫工作的成效和贡献。

  我国的计划免疫宣传日就是“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每年的这一天,既是广大儿童的节日,也是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者的节日。1986年6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妇联、广播电影电视部、经济贸易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通知,成立全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和每年4月25日开展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其目的就是让计划免疫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网站首页